维基历史

来自站长百科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维基百科是由Bomis.com的总裁吉米•威尔士发起的。在此之前,他曾发起过一个虽属自愿创办但却处于严格控制下的百科全书项目Nupedia,主编们都拥有博士学历,但他们只收集了几百篇文章,2年后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这个项目流产了。为了不让这些内容浪费掉,2001年1月威尔士将这些文章贴到一个wiki网站上,并且邀请访问者对之做出修改和增添新的内容。这个网站第一年就取得了很大成功,第二年也是如此。

维基大事件[ ]

维基百科最初的构想是在拉里•桑格(当时Nupedia主编)和一个电脑程序员Ben Kovitz于2001年1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次谈话中最早提出的。Kovitz当时是wiki程序的协作开发者之一(现在依然是)。当他在晚餐中向桑格解释wiki的概念时,桑格立即发现wiki可能是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百科全书计划的技术。在此之前几个月,桑格和他的老板威尔士,Bomis, Inc. 的总裁兼CEO,讨论过如何通过建立一个更开放、轻松的计划来协助Nupedia的发展。因此桑格立即说服威尔士在Nupedia中建立一个wiki。Nupedia的第一个wiki于1月10日上线,不过在Nupedia的编写人员中遇到极大阻力。因此,一个新的以“维基百科”(Wikipedia)命名的新计划于1月15日wikipedia.com正式启动。位于美国加州圣地牙哥的服务器和电缆都由威尔士捐献。在科技站点Slashdot的三次报道后,维基百科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Google一天也会带来上千人的新流量。

  

英文维基百科在2001年2月12日达到1,000页,9月7日达到10,000条条目。在计划的第一年,有超过20,000条条目被创建,平均每月1,500条。2002年8月30日,已经有40,000条条目。成长的速度从计划之初就在平稳增长。 随之而来的就是国际化的维基百科,2001年5月,13个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计划开始(包括了阿拉伯语、中文、荷兰语、德语、世界语、 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到九月,又有三个语言版本加入了维基百科大家族。到了该年度末,挪威语等另外三个语言版本也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Edgar Enyedy领导,非常活跃的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突然退出维基百科并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自由百科(Enciclopedia Libre);理由是未来可能会有商业广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权。

同年十月,在维基百科参与者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参与者试图重新整合两个计划,但是Enciclopedia Libre的参与者投票决定,在维基百科能够提出一个团圆提案之前,反对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用户不排除在未来重新合并的可能性,并且希望继续与维基百科保持联系。这场纷争也引起了关于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广泛讨论,并且直接导致了非英语维基百科的几项重大改革。也经常有破坏者访问维基百科并大肆破坏该计划,通常这些破坏都很快被修复,但是对英文维基百科首页的不断破坏最终导致首页被“保护”,以确保只有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2002年3月,用户ID24开始在英文维基百科发表许多极左文章,关于他的激烈讨论最终导致严重的人身攻击,吉米•威尔士最后于2002年4月禁止ID24对维基百科进行编辑(但允许继续浏览)。而经常在德国历史相关的文章中发表亲右翼观点,并且导致多次争论的用户「Helga」,则在2002年9月被禁止编辑维基百科。

2002年8月,在吉米•威尔士宣布他将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之后不久,维基百科的网址从wikipedia.com变为wikipedia.org。

同年10月, Derek Ramsey(Ram-Man)使用机器人软件(bot)自动添加有关美国城市的信息。这些文章都是自动从人口普查报告中产生的。同时,类似的程序还用于部分其他议题。

2002年12月,姐妹计划Wiktionary维基辞典)正式开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所有语言的词典。它与维基百科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使用同样的软件。

2003年1月,维基百科开始支援TeX数学公式显示,代码由Taw编写。

2004年维基共享资源项目启动,至11月上传的档案数超过10,000。9月14日,维基物种项目开始。维基百科词条数迅速增长,12月内翻了一番,由50万条增长到100万条,约100种语言。英语维基百科达50万条目。

2005年英语维基百科达70万条目。

2006年英语维基百科达150万条目。

2007年,基百科继续发展,此时已有500万的注册帐号。 所有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包含了17.4亿个单词,750万个条目,大约250种语言。英语维基百科每天以约1700个条目的速度稳步增加.

2008年4月, 维基达到1000万条目。几个月后,英语维基超过250万条目。

2009年3月,英语维基百科达到2,800,000个条目。 2009年6月,条目数达290万。8月17日,可能会达到300万个条目。

维基在中国[ ]

2002年,维基百科中文版建立,开始了wiki应用在大陆的推广。2003年,开始出现国内的wiki试验项目,网络天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2005年,wiki应用在国内开始普及。3月,天下维客网站建立,并为mediawiki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后,出现了一些较好的维客网站,例如聚好吃美食网、枫雪动漫、mymedia等。

2005年7月,互动维客成立,并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自有版权的wiki程序。

2005年9月,维客中国网站建立,在一个月之后因为版权问题引发网友众怒,10月关站。

在中文wiki的普及中,叶群峰、时昭、车东、韩玉文、Mountain、鲍鸣浩等做出了许多实践上的努力,陈琼、姜瑜在报道方面给予了大力帮助。

语言版本[ ]

 各个语言版本的运作都是独立进行的,编辑条目时并不受到其他语言版本的牵制,相同主题的条目也没有强制要从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中翻译过来,使用机器或网络自动翻译的文章是不被允许的,但是鼓励跨语言的编辑者利用人工来进行翻译,不同的语言版本具有相同政策规范,例如「中立的观点」,但其中可能有部份细节上的差异,条目文章和图片在不同语言版本间可供分享,早期是以跨语言连结(InterWiki)的方式分享,后来转为使用“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在大部分的语言版本中,翻译过来的文章仅占条目总数的一小部份。

根据Wikistats的维基百科统计,截至2010年10月时,全球所有维基百科版本的总条目数和编辑次数分別超过1,700万条与10.0亿次,而英语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的流量就分別占了维基百科总流量约20%和42%(超过345万条和4.2亿次),其余的80%及58%则由其他各语言的维基百科分占,而根据知名的Alexa Internet网路流量统计网站的排名,维基百科目前为世界第七、美国第六大网站(英语版),也是世界第一大无广告网站。

以下列出条目数超過10万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最后更新:2010年8月10日,最新数据请维基百科统计)

英文      (3,373,310)

德文        (1,104,727)

法文        (979,161)

波兰语       (719,890)

意大利文      (714,118)

日文        (695,382)

西班牙文      (631,047)

荷兰语       (620,988)

葡萄牙文      (598,478)

俄文        (570,468)

瑞典文       (363,944)

中文        (319,048)

加泰罗尼亚文    (271,197)

书面挪威语     (270,323)

芬兰文       (245,938)

乌克兰文      (221,056)

匈牙利文      (171,131)

捷克文       (170,012)

罗马尼亚语     (148,218)

土耳其语      (147,800)

韩文        (142,805)

丹麦语       (133,245)

世界语       (132,750)

阿拉伯语      (131,782)

印尼语       (129,360)

越南语       (126,349)

沃拉普克语     (118,819)

塞尔维亚语     (118,019)

斯洛伐克语     (116,584)

立陶宛语      (113,362)

希伯来语      (107,245)

保加利亚语     (103,978)

维基百科总条目数:16,398,302(所有语言版本),其中条目数前20名的维基百科共占总条目数约70.84%。

请注意,条目数仅是比较不同语言版本间规模的一种形式,条目质量(品质)同样重要,例如在某些维基百科版本中,具有大量的条目都是小条目和小小条目。另外,某些语版本已登记的总用户数虽然较少,但实际参与编辑的总人数较多,使得总条目数相较起來反而较多,例如俄语维基百科已登记的总用户数仅有中文维基百科的60.43%,但实际参与编辑的总人数是中文维基百科的2.2倍,因而总条目数超出57万,为中文维基百科的1.79倍。

相关条目[ ]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