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来自站长百科
RIP即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在网关与主机之间交换路由选择信息的标准,RIP 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在国家性网络中如当前的因特网,拥有很多用于整个网络的路由选择协议,作为形成网络的每一个自治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AS自治系统,路由选择技术也不同。RIP 主要设计来利用同类技术与大小适度的网络一起工作,因此通过速度变化不大的接线连接,RIP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校园网和区域网,但并不适用于复杂网络的情况。
RIP的特点[ ]
-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 按固定时间交换路由信息,如每隔30秒,然后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
- 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经过另外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是相邻的,RIP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不交换信息。
RIP主要特性[ ]
- RIP的协议管理距离为120。
- RIP属于典型的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 RIP消息通过广播地址255.255.255.255进行发送,使用UDP协议的520端口。
- RIP以到目的网络的最小跳数作为路由选择度量标准,而不是在链路的带宽和延迟的基础上进行选择。
- RIP是为小型网络设计的,它的跳数计数限制为15跳,16跳为不可到达。
- RIP-1是一种有类路由协议,不支持不连续子网设计,RIP-2支持CIDR及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使其支持不连续子网设计。
- RIP周期性进行完全路由更新,将路由表广播给邻居路由器,广播周期缺省为30秒。
RIP的防环机制[ ]
- 记数无穷大(maximum hop count):定义最大跳数(最大为15跳),当跳数为16跳时,目标为不可达。
- 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从一个接口学习的路由会发送回该接口,但是已经被毒化,跳数设置为16跳不可达。
- 触发更新(trigger update):一旦检测到路由崩溃,立即广播路由刷新报文,而不等到下一刷新周期。
- 抑制计时器(holddown timer):防止路由表频繁翻动,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
-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从一个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不会再广播回该接口,cisco可以对每个接口关闭水平分割功能,这个特点在( NBMA)非广播多路访问hub-and-spoke环境下十分有用。
RIP的信息类型[ ]
- RIP是最常使用的内部网关协议之一,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在不同的网络系统如Internet、AppleTalk、Novell等协议都实现了RIP,他们都采用相同的算法,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做了小改动,适应不同网络系统的需要。
- RIP有RIP-1和RIP-2两个版本,需要注意的是,RIP-2不是RIP-1的替代,而是RIP-1功能的扩展。比如RIP-2更好地利用原来RIP-1分组种必须为零的域来增加功能,不仅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也支持路由对象标志,此外,RIP-2还支持明文认证和MD5密文认证,确保路由信息的正确。
- RIP通过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报文交换路由信息,使用跳数来衡量到达目的地的距离,由于在RIP中大于15的跳数被定义为无穷大,所以RIP一般用于采用同类技术的中等规模网络,如校园网及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网络,RIP并非为复杂、大型的网络而设计,但由于RIP使用简单,配置灵活,使得他在今天的网络设备和互联网中被广泛使用。
RIP的局限性[ ]
- RIP支持站点的数量有限,这使得RIP只适用于较小的自治系统,不能支持超过15跳数的路由。
- 路由表更新信息将占用较大的网络带宽,因为RIP每隔一定时间就向外广播发送路由更新信息,在有许多节点的网络中,这将会消耗相当大的网络带宽。
- RIP的收敛速度慢,因为一个更新要等30s,而宣布一条路有无效必须等180s,而且这还只是收链一条路有所需的时间,有可能要花好几个更新才能完全收敛于新拓扑,RIP的这些局限性显然削弱了网络的性能。
RIP的不足之处[ ]
- 不支持无类IP地址和VLSM<ripv1>。
- 收敛性差,时间经常大于5分钟。
- 过于简单,以跳数为依据计算度量值,经常得出非最优路由,例如:2跳64K专线,和3跳1000M光纤,显然多跳一下没什么不好。
- 度量值以16为限,不适合大的网络,解决路由环路问题,16跳在RIP中被认为是无穷大,RIP是一种域内路由算法自治路由算法,多用于园区网和企业网。
- 安全性差,接受来自任何设备的路由更新。无密码验证机制,默认接受任何地方任何设备的路由更行,不能防止恶意的RIP欺骗。
- 消耗带宽很大,完整的复制路由表,把自己的路由表复制给所有邻居,尤其在低速广域网链路上更以显式的全量更新。